人工智能
作者:领航
简介:——阿兰•图灵
一方面,人工智能异常火热。另一方面,大众与专业人士之间、技术研发人员与社科研究人员之间,在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上存在深深的裂痕。正是由于这一认知鸿沟的存在,很多时候,人们彼此之间谈论的人工智能其实并非同一概念。这常常导致无谓的争执和分歧,既无助于人工智能的发展,也不利于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真正社会影响。
回顾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,就会发现计算机、机器人等人类手中的昔日工具,正在成为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自主性的能动体(Intelligent Agent),开始替代人类进行决策或者从事任务。而这些事情之前一直被认为只能存在于科幻文学中,现实中不可能由机器来完成,比如开车、翻译、文艺创作等。
<span font-size:14px;background-color:#ffffff;"="" style="white-space: normal; color: rgb(101, 101, 101);">可以预见,决策让渡将越来越普遍。背后的经济动因是,人们相信或者希望人工智能的决策、判断和行动是优于人类的,或者至少可以和人类不相伯仲,从而把人类从重复、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。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,在交通领域,90%的交通事故与人为的错误有关,而搭载着GPS、雷达、摄像头、各种传感器的自动驾驶汽车,被赋予了人造的眼睛、耳朵,其反应速度更快,作出的判断更优,有望彻底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。